中經聯播訊(張揚 通訊員楊闖)黨的十八大以來,鐵嶺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這十年,是農業發展最快、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鐵嶺作為農業大市,緊緊跟隨時代步伐,牢牢把握歷史機遇,鼓足干勁,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這十年,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堅決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始終保持80億斤左右,占全省總產量的1/5;蔬菜、肉蛋奶等農產品產量穩定,始終保持有效供給;昌圖縣被評為全國第一生豬調出大縣。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糧食、畜牧兩大主導產業和榛子、花生、蔬菜、梅花鹿等十大特色產業的農業產業格局,被譽為遼寧省的“米袋子”“菜籃子”。
這十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已成規模。重點建設了7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全部實現“五通一平”,其中“鐵、開、昌、西”四個縣(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均被認定為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72戶,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3家。著重推進了玉米加工和生豬兩條全產業鏈建設,目前全市玉米年精深加工能力約350萬噸、生豬年屠宰能力約400萬頭。此外,鐵嶺縣、開原市先后獲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資格;西豐縣獲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資格;擁有鐵嶺縣李千戶鎮榛子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5個;培育了嬴德肉禽、綠荷稻米等一批產業集聚、功能互補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這十年,全市農業基礎裝備和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夯實。有效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力提升耕地質量,近兩年全市分別爭取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04.6萬畝和106.7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70萬畝和145萬畝、保護性耕作項目170萬畝和188萬畝,規模均為全省第一。與省農科院構建院地合作,共建產業科技服務團隊5個,累計引進新品種28個,在鐵嶺市實施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項目31項。農機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綜合機械化率始終位居全省前三行列。數字農業加快發展,無人駕駛拖拉機耕種作業、農業病蟲害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生豬數字化飼喂管理等多項智慧農業技術已在鐵嶺市各領域廣泛應用。
這十年,全市農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積極開展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和技術指導,全市現擁有綠色食品54個、有機食品21個。深入開展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行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達98%。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不斷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可達80%和90%以上。
這十年,全市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目前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達420萬畝左右,社會化托管服務組織已發展到4500余家,服務小農戶31.6萬余戶。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共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1257個。不斷推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規范化運營,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近1萬家,帶動社員總數約27萬人,家庭農場近5000家,從業人員約1.6萬人,有效促進了農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增長,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0569元提高至2021年18812元。
這十年,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有序實施了“百村美麗、千村整潔”工程,累計創建美麗示范村120個、綠化村屯383個。全市推行農村生活垃圾“五指化”分類,農村生活垃圾處置覆蓋率達100%;累計開工建設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設施27套;完成村內河塘溝渠整治工程120處,昔日藏污納垢的池塘溝渠變成了村民親水賞花的休閑健身場所。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改廁,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建設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29503座,農村戶廁運維管護體系實現全覆蓋。
未來,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更多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推動鐵嶺市農業農村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快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步伐,為新時代“三農”發展奏響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