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聯播訊“好好學習,長大別當農民?!边@是在鹽堿地里長大的張潛從小到大聽得最咬耳的一句話。而如今,到了不惑之年的他因與袁隆平院士的邂逅而“逆行”,重回田間地頭,成為科研路上攥緊中國種子的“新農人”。
幸遇袁隆平開啟人生新夢想
張潛(左)
張潛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靠父親一個人工資養活全家五口人。少年時的張潛最大的夢想就是渴望出人頭地,過上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的生活。畢業后,他開始了人生的顛簸和創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經驗。2003年在湖南長沙中國第二屆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上,他第一次見到袁隆平院士,就被這個衣著樸實的老爺子吸引。
2018年長沙之行,他再次有幸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近距離拜會袁隆平院士。袁老說“我們中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能夠種水稻的鹽堿地大概有一億多畝,如果我們現在把這一億多畝利用起來,按最低畝產300公斤計算,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啊,為此我們正在開展北方區域耐鹽堿水稻品種的試驗、篩選、推廣研究”。聽到這里張潛異常驚喜,隨即想到自己的家鄉盤錦就有大面積的鹽堿地,而且盤錦大米聲名遠播,不就是北方區域鹽堿水稻研究的天然試驗田嗎?興奮之余,他馬上向袁老介紹起盤錦的鹽堿地狀況及水稻的種植情況,并主動請纓希望在盤錦開展耐鹽堿水稻的篩選試驗及推廣種植。這次交談開啟了他人生新的夢想。
創建“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
得到袁隆平院士初步認可后,張潛回到盤錦,積極籌備。在盤錦市的大力支持下,張潛兩下長沙與袁隆平院士會談,取得喜人成果。袁隆平院士同意在盤錦成立院士工作試驗站,開展北方地區耐鹽堿水稻的篩選試驗和推廣種植工作!2019年10月27日,遼寧中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方耐鹽堿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揭牌儀式在長沙舉行,袁隆平院士親自揭牌。
工作試驗站剛成立,袁隆平院士立刻安排他的秘書楊耀松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彭玉林帶隊到盤錦開展基地選址工作?!霸∑皆菏抗ぷ髟囼炚尽钡慕?,標志著盤錦在引進院士專家等高層次創新人才,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顯著提升。對進一步提高東北區域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都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預示東北鹽堿水稻的開發與利用開始進入國家農業發展戰略發展的序列中。
在“袁夢”路上砥礪前行
田間地頭、溝塘水渠,700多個日夜,從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九,從400份材料到600份材料,從盤錦基地到黑龍江基地,張潛一路艱辛前行。2020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堿水稻篩選種植在盤錦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超過300公斤,這意味著耐鹽堿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堿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2021年,千畝北方耐鹽堿水稻良種繁育推廣項目正式啟動,一年一個臺階,隨著科研試驗成果的轉化應用,基地將集聚多家科研院所平臺的技術優勢,逐步將53000畝土地打造成為東北首個鎮級全域優質稻種繁育及推廣基地。目前,企業已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四省7個鹽堿區域開展試驗及耐鹽堿水稻的產業化推廣種植和商業化運營,現聯合種養面積近3萬畝。并按照“政府+企業+科研+農戶”的四維供需模式,走出一條預約預售、以需定種、以企定品、以農定量的發展之路,有效解決種子安全、品種推廣、銷售渠道問題,為周邊耐鹽堿水稻種植地區提供良種保障。
早日實現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第三個夢想。借助與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創建的遼寧中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方耐鹽堿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現更名為北方耐鹽堿水稻專家工作站),張潛正迎難而上成為新一代的“袁夢”人,傳承著袁隆平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奮進在實現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征途中。
(作者王冬梅,系盤錦市政協副主席、民建盤錦市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