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聯播訊(金薇)黑龍江省人大代表、黑龍江北大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隋熙鳳在日前召開的黑龍江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會議上表達心聲:從黨的二十大到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民營經濟”熱度不減,從首次明確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到再次重申和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彰顯了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和態度。民營經濟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活躍因子,走出了“56789”的堅實步伐。黑龍江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40%以上投資和稅收、5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80%左右出口額、90%以上的市場主體。
隋熙鳳說,通過對全省民營企業的調研,尤其對重點“專精特新”企業的訪談,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黑龍江民營經濟活躍度不斷升溫,但是大的民營企業數量少;全國范圍各地區橫向比較,我省民營經濟發展潛力大,但是整體發展不夠充分,差距明顯,破解黑龍江省民營經濟偏弱的痛點癥結仍需加力。黑龍江民營企業乘勢而上實現發展壯大是龍江振興發展的加分器。
隋熙鳳建議:
總結中小企業梯度成長規律,在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上重點突圍
受疫情的沖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形勢嚴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強鏈補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堅強柱石。
一是樹立“中小企業強,區域經濟才能強”的理念,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工信部首次提出這個概念到目前,整十一年的時間,已經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279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萬多家,入庫培育企業超11萬家。區域分布看浙江、廣東、江蘇入選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前三席。我省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64戶,全省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8個、省級單項冠軍48個,從我省地區分布看,哈爾濱占比超過5成以上。
二是在培育“小巨人”企業上加大力度,從城市維度來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城市分布數量與城市GDP呈現高度正相關性,國內借鑒北京、上海、深圳的做法,國際上借鑒德國培育“隱形冠軍”企業的經驗做法,破解我省中小企業發展難題,找到核心競爭力的獨到之處,比如堅持“窄門”理念,專攻細分行業,將單一產品做到極致,做細分市場的領導者。三是重視構建梯度培育體系,各地市建立“專精特新”種子企業庫,層層遞進、動態管理,進入市級企業庫、省級企業庫。動態管理要點在“動”,落實是關鍵。建議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重點領域創新研發首臺(套)產品省級財政補貼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和投入技改力度,以深耕實現專和精,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合理銜接,實現梯度培育。
發揮產業基金作用,引導民營企業參與“4567”龍江產業發展新體系建設,打造龍江經濟發展新引擎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百業興。
一是打造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四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要重視發揮產業基金作用。產業基金是培育壯大產業項目、形成產業集聚、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最有效辦法,通過優化政府投資方式,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政府支持的領域和產業,在撬動項目招引、促進產業培育、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國范圍看,浙江、江蘇起步相對較早,率先實踐,累積出可供借鑒的探索經驗,比如“以規范運作作為基金發展的生命線”,重視制度體系建設,保障產業基金工作有章可循、規范運行。再比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主要采取“母、子基金”模式開展運作,突出發揮產業基金的放大效應和導向作用,目前,南方省份在省市區縣普遍設立產業基金,深圳、杭州的基金規模已經超過千億。
三是鑒于我省多數區縣尚處于空白點,建議省市區同步設立產業基金,并與我省打造新引擎相結合,設立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產業基金,擴大現有哈爾濱產業基金規模,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基金定位,完善基金體系,培育專業團隊,形成有競爭力的服務環境、政策洼地、金融支持,以最優的服務和政策,吸引項目落地、做大產業規模,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構建有規模、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堅定人才是第一資源、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強第一資源,在《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
龍江振興發展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我省出臺了《新時代人才振興60條》對實施人才振興計劃、人才強省工程作出安排部署,創造出歷年來最積極最開放最具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供給,同時,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家,按照《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規定提供相應優待服務。對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民營企業家,在子女入學、就醫、學習深造等方面創造條件和環境。
行百里路半九十。制定政策重要,落實政策更為重要。
一是做好高校畢業生落戶龍江扎根龍江政策宣傳工作,尤其是對本地生源的大學生要考察政策宣傳覆蓋率。每年20萬高校畢業生是離我們最近、看得見摸得著的最具活力最有發展潛力的人才資源,省內各地方政府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留龍江”、“回龍江”、“來龍江”就業創業作為事關龍江振興發展的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作為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強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主體責任,建立地方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包聯機制,把促進高校高校畢業生落戶龍江作為落實人才政策的檢驗尺度,列入“四個體系”的考核范圍。
二是把體現省委愛才的誠意、育才的心意和聚才的暖意的人才政策落實到位,暢通人才政策落實最后1公里。政策釋放的利好既惠及省內各類人才,也要起到廣聚海內外英才的吸引力作用,營造出留才、引才氛圍。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可以起到“虹吸效應”,政策落實不打折扣,應給盡給,應給快給,政策落實也要“掛圖作戰”“掛賬督辦”。
在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上用情用力,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處理好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三者的關系,夯實法制化的保障作用,加快補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短板
構建法治化指標體系并開展系統評價對我省非常必要且緊迫。
一是法治建設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礎工程,是產權保護的根本途徑。
二是法治化問題在我省營商環境建設中相對更加突出。從行為主體看,法治觀念淡漠問題非常突出。從行為來看,立法、執法、司法、行政各個方面的法治化程度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從對外影響看,法治化問題對我省而言有些負影響,不采取專門措施難以轉負為正。
三是法治化評價在當前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體現并不充分,世行指標設置的出發點就是營商便利度,對法治指標設計僅關注了部份問題,如執行合同、破產辦理等,對行政、執法沒有任何涉及。國家發改委基本遵循世行指標,增加了企業注銷,不足以反映法治障礙,法治化環境評價內容包含在以便利化為主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內,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恐怕不夠,又恐落入形式主義之窠臼。
四是必須改變政府法治化考核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現狀,停留在法治化考核工作是否完成,制度是否存在、制度是否完善等,真正對營商環境構成影響的法治考核,必須要以實效性為標準,以強化產權保護為目標,對法治建設全面問效。開展對全部現行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以及改革舉措、規章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實際工作進行多層次、全流程、高標準的“法治體檢”,核心是考察制度執行是否到位,制度所要帶來的改革紅利是否顯效,進而可以反向考察制度制定是否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否有利于地區發展,評價結果還可以通過憲法賦予的地方立法權作為轉化通道進行現實轉化,雙向考察可以有效形成我省法治建設從法的制定到法的實施的良性互動。
探索“免申即享”事項的兌現機制,實現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兌現,以數據賦能為實體經濟增效
“免申即享” 是指納稅人、繳費人無需主動提出申請、無需提供佐證材料,即可享受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免申即享成為全國政策紅利的高頻熱詞,溫暖了企業,融洽了政企的關系,各地紛紛在兌現機制上出實招出新招。
哈爾濱新區全省首提并探索實施“免申即享”以來,分三批為438戶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定的企業共兌現7510多萬元補貼,為全省推行“免申即享”提供樣例,“免申即享”作為惠企實招寫入我省“民營經濟45條”。
在免申即享政策取得時效上,一是兌現落實“快”。規范清單,梳理“認定類”文件清單作為惠企依據,建議出臺《黑龍江省“免申即享”政策清單》,各地市同步公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單。二是政策推送“準”。完善一網通辦和惠企APP,落實納稅人繳費人無需提交資料、無需申請、無需備案、無需跑路,兌現標準做到具體化和公開化,通過運用信息數據比對手段,精準篩選出符合政策條件,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實現政策紅利直達快享。三是覆蓋領域“全”。探索讓“免申即享”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釋放效能,推進政務服務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