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聯播訊 茶百戲是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古人休閑娛樂、待客訪友、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重要載體。伴隨電視連續劇《夢華錄》的熱播,茶百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娜仁、娜拉兩姐妹是中華點茶茶百戲踐行者,通過在北京市各種活動致力于點茶和茶百戲的傳播。
唐代茶文化興起,在煮茶的基礎上演變產生點茶法,宋代經濟繁榮和文風興盛,點茶文化受到朝廷和文人推崇發展到極致,將茶由品飲上升為藝術,是宋人生活藝術化的具體寫照。
茶百戲是點茶的精粹,典出陶谷《荈茗錄》,是以研膏茶為原料,用清水幻變圖案的中華獨有技藝,歷史上流傳于閩北武夷山一帶,并受到皇帝和文人推崇。茶百戲到近代后幾近失傳,章志峰歷經二十多年研究和大量實踐于2009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從此茶百戲再現人間,2017年茶百戲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百戲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清水使茶湯幻變白色圖案,和一般繪畫如咖啡拉花、國畫等采用不同顏色疊加的方法形成本質區別。中華茶百戲研究院章志峰團隊應邀為《夢華錄》進行點茶和茶百戲專業指導。
娜仁、娜拉兩姐妹是中華點茶茶百戲踐行者,師出中華茶百戲研究院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通過在北京市各種活動致力于點茶和茶百戲的傳播。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用茶膏畫冒充宋代文化的現象,也誤導了公眾對點茶和茶百戲的認知,娜仁、娜拉姐妹倆通過各種方式,正確傳播點茶、茶百戲,為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用清水替代墨汁、用茶匙替代毛筆、用茶湯替代紙張,一幅水丹青躍然茶湯,似云如霧、山水花鳥幻變于茶盞之中,帶我們走近千年文化的幽境。姐妹倆將包含了大宋文化的茶百戲,用現代化方式詮釋,讓中華民族傳統茶文化熠熠生輝。
科學揭秘茶百戲用清水使茶湯變各種圖案
宋代蔡襄《茶錄》記載: “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敝v的是點茶時的茶水比和擊拂方法。點茶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將團餅經炙后用碾磨成粉末狀,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通過湯瓶在茶盞中注水,控制加水的量和速度,運用茶匙(匕)擊拂,“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為各種物象者、以及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甚至可以幻化出詩句來,堪稱絕妙。南宋時茶筅取代茶匙,分茶技藝尤為精妙,不同于在紙上繪畫,在茶湯上作畫湯面是軟的,力道控制不好就會糊掉,需要反復練習,但也因為茶湯可以流動,創作出的圖案會更加靈動。
為了能夠正確傳播歷史文化,導師與他的學生們踏遍大江南北,將極致鼎盛的茶文化呈現當代,正確還原中華歷史文化做出卓越貢獻。(候占廠)